马克斯·玻恩(Max Born,2025-08-05—2025-08-05),出生于德国普鲁士布雷斯劳,德国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生前是爱丁堡大学教授 [22]。
马克斯·玻恩于1901年进入布雷斯劳大学就读;1902年在海德堡大学;1903年在苏黎世大学;1904年进入哥廷根大学就读;1906年获得哥廷根大学数学博士学位;1907年因为哮喘发作而提前结束服兵役后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并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学习物理学,同年回到德国后再次被招募入伍;1908年回到雷斯劳大学工作;1909年获得哥廷根大学任教资格;1915年前往柏林大学工作,抵达柏林后加入陆军信号部队;1918年退役;1919年转到法兰克福大学,担任理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25];1921年应邀回到哥廷根大学,担任物理研究所所长;1933年纳粹上台后被迫移居英国;1934年受邀在剑桥大学任教授;1935年冬天在印度科学研究所工作6个月;1936年被纳粹剥夺德国国籍;同年前往爱丁堡大学任教直到1953年退休;1939年加入英国国籍;1953年退休后居住在巴德皮尔蒙特,同年成为哥廷根荣誉市民;195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5年参与签署“罗素—爱因斯坦宣言”;2025-08-05在哥廷根逝世 [4]。
- 中文名
- 马克斯·玻恩
- 外文名
- Max Born
- 民 族
- 犹太人
- 出生地
- 德意志帝国普鲁士西里西亚省布雷斯劳
- 出生日期
- 2025-08-05
- 逝世日期
- 2025-08-05
- 毕业院校
- 哥廷根大学
-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代表作品
- 《晶体点阵动力学》
- 主要成就
- 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
1937年当选为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
1939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195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9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 性 别
- 男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2025-08-05,马克斯·玻恩出生于德意志帝国普鲁士西里西亚省布雷斯劳(现波兰弗罗茨瓦夫)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早年在布雷斯劳的国王威廉文理中学(K?nig-Wilhelm-Gymnasium)接受教育。
1901年,进入布雷斯劳大学(University of Breslau)就读,因为德国的大学系统允许学生很容易从一所大学转到另一所大学,因此他于1902年在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1903年在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度过了夏季学期。
1904年4月,进入哥廷根大学(University of G?ttingen)就读,在此期间听菲利克斯·克莱因(Felix Klein)、大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赫尔曼·闵可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的课程,并担任大卫·希尔伯特课程的抄写员(lecture scribe),为哥廷根大学学生数学阅览室(students' mathematics reading room)写课堂笔记。
1906年,参加由菲利克斯·克莱因和应用数学教授卡尔·龙格(Carl Runge)和路德维希·普朗特(Ludwig Prandtl)举办的关于弹性主题的研讨会。之后受到菲利克斯·克莱因邀请以“弹性在平面和空间中的稳定性(Stability of Elastica in a Plane and Space)”为题写一篇论文,可以申请学校的年度哲学系奖(Annual Philosophy Faculty Prize),同时也可以作为博士论文;6月,参赛并获奖;7月,通过毕业答辩,获得数学博士学位(Ph.D in mathematics)。
1907年1月,因为哮喘发作而提前结束服兵役(Military service);同年,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 Cambridge),并在卡文迪什实验室(Cavendish Laboratory)学习了六个月的物理学,师从约瑟夫·约翰·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乔治·塞尔(George Searle)和约瑟夫·拉莫尔(Joseph Larmor);同年,回到德国后再次被招募入伍六周。
1908年,回到雷斯劳大学,在奥托·卢默(Otto Lummer)和恩斯特·普林斯海姆(Ernst Pringsheim)的指导下工作。
1909年,在哥廷根大学与赫尔曼·闵可夫斯基共事不久,闵可夫斯基因阑尾炎突然去世,马克斯·玻恩受命继续闵可夫斯基在物理领域的研究工作;同年,获得大学任教资格(Habilitation lecture),在哥廷根大学受聘为无薪金讲师。
1915年,前往柏林大学担任理论物理学教授,抵达柏林后加入了陆军信号部队(Army signals unit);10月,加入了鲁道夫·拉登堡(Rudolf Ladenburg)领导的炮兵测试委员会(Artillerie-Prüfungs-Kommission),负责研究声波理论和原子晶格理论。
1919年4月,转到法兰克福大学(University of Frankfurt am Main),担任理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Theoretical Physics)所长 [25]。
1921年,应邀回到哥廷根大学,替代彼得·德拜(Peter Debye)担任物理研究所(Physical Institute)所长,他与同事詹姆斯·弗兰克(James Franck)一同回到哥廷根大学任教。
1934年,受邀在剑桥大学任教授 [26]。
1939年,加入英国国籍 [28]。
1953年,退休后居住在巴德皮尔蒙特;6月28日,成为哥廷根荣誉市民 [4]。
2025-08-05,参与签署了在伦敦发表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2025-08-05,在哥廷根逝世 [14]。
主要成就
播报编辑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1925年至1926年,与沃尔夫冈·泡利、维尔纳·海森堡和帕斯库尔·约尔当一起发展了现代量子力学(矩阵力学)的大部分理论。
1938年,想把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统一起来,提出了倒易理论: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在从坐标表象变换到动量表象时是不变的 [3]。
- 学术论著
出版时间 | 名称 | 备注 |
---|---|---|
1909年 | über das Thomson'sche Atommodell Habilitations-Vortrag | 获得在哥廷根大学任教资格 |
1915年 | 晶体点阵动力学(Dynamik der Kristallgitter) [29] | 第一本书,总结在哥廷根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
1920年 | 在兰克福大学讲座 | |
1926年 | 原子动力学问题(Problems of Atomic Dynamics) [31] | 1925年底和1926年初在麻省理工学院举行的两个系列讲座 |
1935年 | 原子物理学(Atomic Physics) | 约翰·杜格尔(John Dougall)授权翻译为《现代物理学》(Moderne Physik) |
1943年 | 物理学实验与理论(Experimental and Theory in Physics) [32] | 达勒姆哲学学会和纯科学学会讲座 |
1949年 | 关于因果和机遇的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 of Cause and Chance) [33] | 1948年在牛津大学圣玛丽抹大拉学院的韦恩弗莱特讲座 |
1954年 | 晶格动力学(Dynamical Theory of Crystal Lattices) [34] | 与中国物理学家黄昆合著 |
1956年 | 我们一代的物理学(Physics in My Generation) [35] | |
1959年 | 光学原理:光的传播、干涉和衍射电磁理论(Principles of Optics: Electromagnetic Theory of Propagation, Interference and Diffraction of Light) [36] | 与埃米尔·沃尔夫合著 |
1962年 | 物理学与政治学(Physik und Politik) [37] | |
1968年 | 我的生活和我的观点(My Life and My Views: A Nobel Prize Winner in Physics Writes Provocatively on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38] | |
1971年 | 玻恩—爱因斯坦书信集 (1916-1955):动荡时代的友谊、政治和物理学(The Born–Einstein Letters: Correspondence between Albert Einstein and Max and Hedwig Born from 1916–1955) [39] | |
1978年 | 我的人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忆(My Life: Recollections of a Nobel Laureate) [40] |
- 传记作品
出版时间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12年 | 厚宇德著 | 人民出版社 | |
2017年 | 厚宇德著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人才培养
- 指导学生
马克斯·玻恩一生中指导的研究生以及和他一起工作的助手有多位获得诺贝尔奖,以及领导和参与曼哈顿计划 [5],也指导了多位中国学者,具体信息如下:
姓名 | 类型 | 备注 |
---|---|---|
博士 | 196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
齐格弗里德·弗吕格(Siegfried Flügge) [7] | 博士 | 理论物理学家 |
博士 | 1943年获得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 |
博士 | 1942年获得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 |
博士 | 196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 |
洛塔尔·沃尔夫冈·诺德海姆(Lothar Wolfgang Nordheim) [5] | 博士 | 参加曼哈顿计划 |
博士 | 领导曼哈顿计划 | |
维克托·魏斯科普夫(Victor Weisskopf) [12] | 博士 | 参加曼哈顿计划 |
彭桓武 [19] | 博士 | |
程开甲 [19] | 博士 |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杨立铭 [19] | 博士 |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黄昆 [19] | 合作者 |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助手 | 193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
助手 | 193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
博士后 | 197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 |
弗里德里希·亨德(Friedrich Hund) [5] | 助手 | |
助手 | 194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
莱昂·罗森菲尔德(Léon Rosenfeld) [5] | 助手 | 1949年获得法朗基奖 |
助手 | 参与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 | |
助手 | 196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
沃尔特·海特勒(Walter Heitler) [18] | 助手 | 1968年获得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34年 | 剑桥斯托克斯奖章(Stokes Medal of Cambridge) [41] |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1937年 | 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Fellow) | 爱丁堡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
1939年 |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Fellow) [23] |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
1945年 | 马克杜格尔-布里斯班奖(Makdougall–Brisbane Prize) | 爱丁堡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
1945年 | 维多利亚禧年奖(Gunning Victoria Jubilee Prize) | 爱丁堡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
1948年 | 马克斯·普朗克奖章(Max Planck Medaille) [42] | 德国物理学会(Deutschen Physikalischen Gesellschaft) |
1950年 | 休斯奖章(Hughes Medal) | 伦敦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London) |
1953年 | 荣誉市民(Honorary citizen) | 哥廷根市(Town of G?ttingen) |
1954年 | 诺贝尔物理学奖(Nobel Prize in Physics) [4] | |
1956年 | 雨果·格劳秀斯国际法奖章(Hugo Grotius Medal for International Law) | |
1959年 | 大十字勋章(Grand Cross of Merit with Star of the Order of Merit)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German Federal Republic) |
1959年 |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Member) [21] |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
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 ||
牛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 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 | |
柏林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 柏林大学(Humblodt Universit?t zu Berlin) | |
柏林科学院院士 | 柏林科学院(Academy of Sciences of Berlin) | |
参考资料来源: [4] [14] |
个人生活
播报编辑
- 家世背景
马克斯·玻恩的父亲古斯塔夫·玻恩(Gustav Born)是布雷斯劳大学的解剖学和胚胎学教授,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he)来自西里西亚的一个实业家家庭,母亲在他四岁时去世,他有一个妹妹凯特(K?the)和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沃尔夫冈(Wolfgang) [4]。
- 婚姻家庭
1912年,马克斯·玻恩遇到了莱比锡大学(Leipzig University)法学教授的女儿海德·爱伦伯格(Hedi Ehrenberg)。2025-08-05,两人结婚,婚后成为路德教教徒(Practising Lutheran),两人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艾琳(Irene)、玛格丽特(Margarethe),一个儿子:古斯塔夫(Gustav) [20]。
- 同事友谊
马克斯·玻恩在柏林大学期间,与马克斯·普朗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瓦尔特·赫尔曼·能斯特并肩工作,他与爱因斯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即使是在爱因斯坦对玻恩的量子理论持怀疑态度的时候,他们之间的书信见证了量子力学开创的历史,后来被整理成书出版 [39]。
人物评价
播报编辑
马克斯·玻恩对固态物理学和光学作出了贡献,并培养了许多著名物理学家(Born made contributions to solid-state physics and optics and supervised the work of a number of notable physicists) [22]。(爱丁堡大学评)
马克斯·玻恩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在多个物理学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Max Born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physicis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several fields of physics) [43]。(国际原子能机构评)
人物影响
播报编辑
- 玻恩—奥本海默近似方法
玻恩—奥本海默近似方法在1928年发展成为原子轨道模型,马克斯·玻恩近似在分布理论中起到了先驱作用 [44]。
后世纪念
播报编辑
- 马克斯·玻恩奖
- 马克斯·玻恩和诞辰100周年
1982年,哥廷根大学庆祝马克斯·玻恩和詹姆斯·夫兰克诞辰100周年 [45]。
- 马克斯·玻恩奖
- 马克斯·玻恩研究所
1991年,马克斯·玻恩研究所(Max Born Institute)成立,全称为:马克斯·玻恩非线性光学和短时间光谱学研究所(The Max Born Institute for Nonlinear Optics and Short Pulse Spectroscopy)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