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2025-08-07—2025-08-07),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安徽合肥西乡(今属肥西县大潜山麓)人,原籍江西进贤县紫溪村 [42]。中国清末政治家 [16]、军事家、诗人,民族英雄,首任福建台湾巡抚 [1]。 [2] [41]
咸丰四年(1854年),刘铭传在乡办团练,对抗捻军和太平军,擢千总。同治元年(1862年),率部加入淮军,称“铭字营”,长期在苏浙地区镇压太平军,由参将、副将、总兵升至记名提督。三年后晋升直隶提督。曾倡议用兜围战术围攻捻军。同治七年(1868年),督办陕西军务,率部镇压回民军。光绪六年(1880年),上书议论军事,主张借洋债修铁路,所议虽未能施行,但成为了近代国人向清政府提议修铁路之始。光绪十年(1884年),奉命督办台湾军务,在基隆和沪尾(今淡水)一带抗击法军八个月。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设省,他出任首任福建台湾巡抚。光绪十七年(1891年),因受冷遇排挤而辞职,被清廷加授兵部尚书衔,奉命帮办海军军务。不久后告病归家,数年后病逝。清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壮肃” [29]。遗著有《刘壮肃公奏议》《大潜山房诗稿》等。 [40-41] [42]
- 全 名
- 刘铭传
- 别 名
- 刘六麻子、刘爵帅 [76]、刘壮肃、省帅 [79]
- 字
- 省三
- 号
- 大潜山人
- 谥 号
- 壮肃 [29]
- 所处时代
- 晚清
- 民族族群
- 汉族
- 出生地
- 庐州府合肥县(今安徽肥西)
- 出生日期
- 1836年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崛起乱世
刘铭传儿时患过天花,乡里称“刘六麻子”。他少年有志,不甘于默默无闻的苦日子,希望一朝得志,荣宗耀祖,曾登上屋后大潜山仰天自誓:“大丈夫当生有爵死有谥。”刘铭传心存大志,却天赋不高,十五六岁才逐渐机敏。他读书不多,自小只看些医药、天文、地理、五行占卜之类的杂书。但他酷爱兵书,“尤好兵家言”,对古代兵家“治兵则在治国”的雄心推崇备至。早年就萌发了“武功震世”、忠君报国的思想。 [42]
刘铭传身材魁梧,相貌威严,为人则刚毅豪爽,见义勇为,年轻时就为当地人所敬畏。 [42]有一天,刘家因缴不出团队的粮食,被当地土豪侮辱。刘铭传向土豪警告道:“你们不能再作威作福,欺侮乡民,否则,我就要宰掉你!”土豪见是一个赤手空拳的毛头小子,狂笑道:“孺子还敢阻挡我吗?”刘铭传夺下土豪的佩刀,手起刀落,劈下土豪的头颅,并号召了数百名乡里的青年跟随自己在大潜山修圩筑寨。 [4-5]
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天国西征部队攻克安徽庐州(今合肥),刘铭传在家乡办团练,积极配合清军对抗太平军。咸丰九年(1859年),他率乡勇跟随清军攻陷六安,授千总。次年,出兵救援寿州清军,因而被奖加都司衔。 [42] [63]
统领铭字营
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由安徽东下、沿途招募淮军救援江苏,刘铭传率练勇随从至上海,独树一帜,号称“铭字营”。 [42]“铭字营”中多为刘家子弟,刘铭传在营中职务最高,辈份也最高,其骨干将领皆为刘家子弟和刘铭传办团练中结纳的“同里敢战之士”,他们绝对服从刘铭传的指挥,成了刘铭传起家的重要帮手。五月二十日,刘铭传率部与太平军初次接战,先后占领杭头和新场两地,直迫南汇城下。此时,南汇太平军守将吴建瀛和刘玉林等部四千人投降,刘铭传挑选其中的精锐加入“铭字营”,扩充了自己的实力。三十一日,刘铭传又率部击退从川沙方向来攻的太平军,于第二天乘胜攻占川沙。刘铭传因此升为都司,加游击衔,并获赏戴花翎。 [4]随后,刘铭传接连攻克奉贤、金山卫,累功升为参将,被赐号“骠勇巴图鲁”。七月,他自浦东回援,在野鸡墩、四江口击败太平军,升副将。 [6] [63]
淮军在上海站稳脚跟后,随即奉命进兵苏南。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刘铭传与潘鼎新、张树珊等率三千淮军,由水路直扑福山。登岸后,骄兵轻进,在同观山与太平军遭遇激战,被打溃。后来,在由外国雇佣军组成的“洋枪队”援助下夺下福山,解除常熟之围。刘铭传升“以总兵补用”。四月,刘铭传与水师提督黄翼升合攻沿江险要之处——杨舍汛,在猛攻六日后将之攻陷。七月,攻下江阴县城,被升为记名提督。随后又参与了对无锡、金匮等地的进攻,被清廷“赏头品顶戴”。 [4] [6] [63]
自同治二年(1863年)十一月起,刘铭传率部参加合围常州的战役。他先在奔牛镇击败太平军,又招降了太平军将领邵小双,令他扼守丹阳。由于常州城内太平军“顽强抵抗,寸土必争”,刘铭传等部淮军数次进攻均被打退,伤亡惨重,经过数月激战,才在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攻下常州。淮军入城后,杀害了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以下太平军将士近万人。刘铭传因功被清廷“赏穿黄马褂”。攻下常州、苏州以后,淮军实力大为扩展,刘铭传部已独立成军。辖有左、中、右3军,每军6营,共18营,另有炮营1营,加上亲兵营及幕僚人员,铭部拥有9000多人,洋枪4000多支,成为淮军中的劲旅。六月,清军攻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由洪仁玕等护送到广德,后又被堵王黄文金迎往湖州,不久复回广德。刘铭传自建平跟踪追击,攻陷湖州、打下广德,击杀黄文金。洪仁玕、洪天贵福辗转至江西,先后被俘殉难。 [4] [6] [63]
镇压捻军
- 扩充铭军
同治四年(1865年),曾国藩督师剿捻军,升任直隶提督的刘铭传奉令率军由广德北上。时清将僧格林沁正率精锐骑兵尾随捻军左奔右突,疲于奔命。铭军秉承曾国藩、李鸿章旨意,保存实力,驻六安、霍山一带按兵不动。僧格林沁部一万余人被捻军全歼,僧格林沁毙命。清廷闻讯震怒,严旨申饬曾国藩,给刘铭传以革职留任的处分。十一月,刘铭传尾追捻军,冲过周家口,强渡沙河,在宏济桥与捻军赖文光、任化邦、牛宏升等遭遇,铭军凭借洋炮队火力,杀伤捻军甚众,于次年(1866年)三月攻下黄陂县城,刘铭传因此官复原职。九月,捻军赖文光部与张宗禹部冲破曾国藩的沙河一贾鲁河防线,进军河南中牟,分为东、西捻军。随后,刘铭传受命与潘鼎新、张树珊二军专办任柱、赖文光所部东捻军,西捻军则由刘秉璋、刘松山等军专办。曾国藩河防战略失败,引咎辞职,清廷令李鸿章接任。 [7] [73]
当李鸿章代替曾国藩督师主持“剿捻”以后,趁机扩充淮军,由四万人扩展到七万人,铭军马营增加尤为迅速,在淮军二十八个马营七千多匹战马中,约有十三营三千五百多匹隶属铭军。 [4]
- 围攻东捻
同治六年正月十四日(2025-08-07),为剿灭东路捻军,刘铭传军屯京山下洋港,鲍超军安陆府旧口,彼此函商明日上午七时分路进兵,合击东捻军于尹隆河。但为了争头功,刘铭传率部上午五时就出发。结果“铭军”遭遇大败,死伤惨重,连刘铭传“与幕僚等俱脱冠服坐地待死”,陷入绝境,幸而鲍超率“霆军”赶至,力战解围,并使战役反败为胜(参见词条尹隆河战役)。此役,刘铭传惨遭失败,时议纷纷。刘铭传责备部下刘盛藻“浪战轻敌”,又指责鲍超未能按时赶到合击敌军;鲍超说刘铭传不待期至,自行其事,是咎由自取。在二人的争执中,李鸿章“颇右(袒护)铭传”,清廷不加深究,各打五十大板了事。上谕中说,刘铭传于尹隆河之败,进退失机,本属咎有应得,惟误由鲍超未照约会,分路进剿,致令刘铭传骇退挫败,鲍超更不得辞咎。姑且念刘铭传果敢有素,鲍超屡获大胜,过不掩功,均加恩免于议处。尽管如此,鲍超仍愤愤不已,称病辞职。这一事件引起包括曾国藩在内的湘军将士对刘铭传的强烈不满,李鸿章也十分被动,不得不出面上奏朝廷为鲍超请功。虽然事情总算得以平息,但刘铭传以怨报德的行为却备受诟病。 [13-14] [73]
湘、淮两系围绕着尹隆河之败展开斗争,虽然淮系取得了胜利,但刘铭传损折总兵唐殿魁、田履安,副将李锡曾、胡衡煦、刘朝煦、吴维章及军士六百余员,却是无可挽回的损失,刘铭传本人自然也蒙受了巨大的耻辱。 [73]
尔后,刘铭传针对捻军擅长骑术,忽分忽合,捉摸不定的战术,建议清军放弃“游击之策”,用重兵扼守运河,“驱捻于运河以南以蹙其势”,并用“筑长堤兜围”的战略全力“追剿”捻军。这一计谋对清王朝最后“剿平”东捻起了重要作用。论功行赏,李鸿章奏请刘铭传为镇压东捻军的“首功”。诏赏三等轻车都尉世职,赏给白玉柄小刀等物品。刘铭传以封赏太少,告积劳成疾不能坐骑为由,请假回乡养病。 [4] [8] [42] [63]
- 平定西捻
在东捻军垂危之际,西捻军闻讯驰援,直逼天津。清廷惊恐,严旨催促刘铭传率军护卫。同治七年(1868年)春,刘铭传奉旨驰抵东昌“剿西捻”。他向李鸿章献计,仍用“筑长墙并军兜剿”之术,将西捻军引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铭军在西捻军被围后与之决战,致西捻军全军覆没。刘铭传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爵。 [4] [42]
失意闲居
平捻之后,刘铭传于同治七年(1868年)九月赶赴陕甘 [42],督办陕西军务,配合左宗棠镇压回民起义 [25]。至陕甘后,刘铭传头伤后遗症复发,加之李鸿章保荐出任陕西巡抚未成,以“脑痛欲裂”为由,奏准获假3个月回籍休养。此时铭军已有两万人马,刘铭传推荐甘肃提督曹克忠统领。刘回家不久,铭军武毅右营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发生哗变。因此,刘铭传以荐举非人而受革职处分。刘铭传心灰意冷,退志更坚,即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庄园,修成合肥西乡的刘老圩和六安麻埠的刘新圩。 [4]
刘铭传解甲归田后,在乡间僻壤隐居多年。在他归隐林泉期间,正值国家多事之秋,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对此,刘铭传自称“养疴田园,每念中国大局,往往中夜起立,眦裂泣下”。他关心国家的命运,主张坚决抵抗外敌的侵略。对于沙俄,他抱有格外的警惕,富有远见地指出“俄地横亘东西北与我壤界交错,尤为心腹之忧”。在此期间,刘铭传开始留意西方各国情况,通过阅读报纸,接触外商,了解中外大事,掌握西方先进国家的军事、经济情况逐渐认识到“俄人所以挟我,日本所以轻我,皆以中国守一隅之见,畏难苟安不能奋兴”,“若中国再安于现状,“不思改图,后将奚立?”因此,他要求改革,强调图强自新,民族自立,向清廷提出罢科举,倡西学,兴学堂,拔真才等一系列变法图强的政治主张。 [42]
光绪六年(1880年),清政府正在与沙俄谈判索回伊犁问题,特召刘铭传进京议事。他积极主张充实兵力,以壮声威,打击沙俄的侵略野心,并借此机会首倡在中国兴建铁路。他说“铁路之利,不可殚述”,不但有利漕运、赈灾、商业、矿务等业,而且“于用兵尤急不可缓”。铁路一开,南北东西呼吸相通,全国连成一气,便于调兵运械。从此“裁兵节饷,并成劲旅,一兵可得十兵之用”。这样,就可以“立自强之基础,杜外人之觊觎”,"于国于民大有裨益。可惜,这一建议被保守派讥为“迂阔”,而束之高阁。 [42]
保卫基隆
光绪九年(1883年)底,中法战争爆发。清廷内部避战求和之议不绝,而刘铭传坚定地主张抗法。他上书清廷道:“遇事迁就,不惜玉帛,以解兵戎,然而和难久持,财有尽期。守此不变,何以自立?”并对战和问题抒发自己的看法。刘铭传不同意打无准备之仗,认为“空谈无补后祸”;更反对向侵略者屈辱求和,指出:“穷言和者当思伊犁和而兵费赔偿,天津和而义民受戮,台湾和而琉球坐失,越南和而藩服无存。剜肉补疮,期陵胡底。”表现出一片忧国苦心。是年五月,法国海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领舰队闯入中国领海,直指孤悬海外的台湾,清廷十分紧张,急于选派得力官员镇守台湾。经曾国荃推荐,决定起用刘铭传,加以巡抚头衔,命他督办台湾军务。隐居十多年的刘铭传临危受命,慨然应征,带上一百多名亲兵,渡海赴台担负起抗击法军,保卫台湾的重任。 [42]
光绪十年闰五月二十四日(2025-08-07),刘铭传轻装抵达基隆。第二天便巡视要塞炮台,检查军事设施,并召集驻防诸将研讨防务。他发现临战前夕的台湾防务疏弛,军队素质极差,作为主要防御工事的基隆炮台“仅有洋炮五(尊)且仅守前面,不能应敌之旁攻”。台湾驻防之兵号称二万,但“器械不精,操练不力”,加上水师无船,海口尚未堵塞,军情万分紧急。刘铭传一面立即向清廷提出海口设防,改建炮台,筹建海军、购买枪械等十条建议,力陈加强战备的必要;一面想利用战前有限时间对台湾防务和兵力作适当的调整部署。但是,台湾海峡早已战云密布,刘铭传到基隆的第七天,战争就爆发了。六月十五日(8月5日)凌晨,孤拔下令由他的舰队副司令利比士率兵舰五艘,逼近基隆。自上午八时起,集中炮火猛轰基隆炮台。刘铭传镇定沉着指挥部队奋起反击。激战半日,基隆炮台全被轰毁。刘铭传针对敌我双方特点认识到“以无兵舰不能争锋海上”,“非诱之陆战,不足以折彼凶锋”,大胆采取诱敌深入、集中歼击的战术。翌日,他命令部队撤出海滩,退到基隆山后隐蔽构筑工事,“坚筹血战”。孤拔误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命利比士挥军上岸索战。待法军上岸,抵达山后,刘铭传即命曹志忠、章高元、邓长安等率后山部队从东西两侧迂回包抄,三面夹攻。失去火力优势有法军被分割包围,互相隔绝,遭到清军围攻,只能败退。刘铭传首战告捷,大挫敌锋。“生擒法人一名,死伤不下百余,抢来坐旗一面,乘势破其山头炮台,得炮四尊,帐房数千架,洋衣帽甚多”。 [42]
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孤拔乘法军在马江之战获胜之势,率领舰队再次进攻台湾。他吸取教训,将舰队分成两部,孤拔率十二舰攻基隆,利比士攻沪尾(今淡水)。刘铭传两处受攻,只好将现有兵力分成两部,令湘系将领孙开华率部坚守沪尾,自己别率一部迎战孤拔。敌军开始主攻基隆,刘铭传身先士卒,率部与法军浴血奋战,敌人始终未能得手。狡诈的孤拔突然改变主攻方向,调舰转攻沪尾。沪尾是台北府的门户,距台北仅三十余里,战略地位较基隆更为重要。“沪尾失则台北危,基隆之师将自溃”,果真如此,则“必至全台瓦解,莫可挽回”。所以,当沪尾吃紧,台南调兵无望,孙开华连连飞书向基隆告急时,刘铭传审时度势,当机立断,“不为基隆一隅失台北大局”,下令立即撤出基隆,全力驰援沪尾。将士不解其意,伏地哭谏,要求死守基隆。刘铭传拔佩刀砍向前案,厉声喝斥道:“不舍基隆,台北不保,吾计已决,罪谴吾自当之,有违令者斩!”诸将悚然从命。法军虽然占领了基隆,但得到的是炮台被轰毁,煤矿被破坏,存煤、房屋被烧光的废墟。攻占基隆“变成了徒劳无益之举”。 [42]
刘铭传率军主动撤出基隆后,赢得时间重新部署了驻台兵力,着重加强了沪尾一线的设防,构筑了坚固的工事,架设了新购运到台的大炮,准备与敌作陆上决战。沪尾得到及时增援,军心稳定,士气大振,官兵上下同仇敌忾,激切求战。所以,当沪尾战斗打响后,清军炮台作出有力的反击,以猛烈的炮火把法舰炮火压住。法军连攻七天,未能得逞。八月二十日(10月8日)是沪尾战役的高潮,敌我双方展开决战。法军来势汹汹,在炮火掩护下,挥军上岸,直扑清军阵地。刘铭传成竹在胸,指挥从容,在掌握了法军的战略意图和战术措施后,仍用诱兵之计,引敌上钩。以老弱残卒到海滨迎战,旦战旦退,当侵略军进入埋伏圈时,清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分路合击。刘铭传“躬冒烟弹,为士卒先”,率部大举反攻,众人感奋,奋勇杀敌。法军三面受敌,只能撤退。孙开华亲斩掌旗的法军头目,夺旗锐入,清军直追到海岸。敌乃大溃,死伤三四百人。沪尾大捷给法军沉重打击,事后,孤拔不能不懊丧地承认:“淡水失败严重,……我们的损失十分惨重”。一位参加过孤拔舰队侵台全过程的法国军官则认为:“这次败战是难以补救的,从陆上进攻淡水成了一种疯狂之举。” [42]
- 苦战退敌
经沪尾败绩,孤拔军势受挫,不但无法占领淡水埠口,而且因为“军队员兵仅勉强足供基隆之用”,不得不放弃北上向直隶沿海骚扰的计划。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下旬,法国政府集中侵台法军四千多人,兵舰二十余艘,封闭台湾所有海口,妄图困死台湾。台湾守军自六月开战以来,血战两月,将士伤亡不少,加上天气炎热,疫疠流行,致使“军士日有死亡,能战者不足三千人”。兵少弹缺,援兵受阻,清军处境十分艰难。但刘铭传没有动摇退却,坚决表示“传同将士惟拼死守,保一日是一日”,决心战斗到底。为了抵御侵略,刘铭传利用台湾多山的有利地形,筑长墙,挖巨洞,凭险固守,作持久战。并积极发动当地绅士和民众,号召他们出钱出力,设法自救,使法军的围困阴谋终未得逞。八个月之后,孤拔被拖得精疲力尽,进退维谷。不久,清军在镇南关之战击败法军,战局发生变化,法军只得撤退。刘铭传领导台湾军民苦战数月,奋力抗敌,粉碎了法国侵略者占领台湾的计划。 [9] [42]
巡抚台湾
光绪十一年(1885年)四月,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将原先隶属福建省的台湾改设为省,命刘铭传为首任福建台湾巡抚。 [42]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因慈禧太后归政加恩,被赏加太子少保衔。 [66]
刘铭传在任内锐意改革,把自己多年来“变法图强”的夙愿付诸实施。“凡百新政,次第举行”,提出了不少颇有觅地的振兴民族经济的措施,对全岛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整顿和大规模的建设,为建设台湾,巩固海防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参见“主要影响”目录)。 [42]
郁郁而终
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月,因光绪帝“二旬庆辰”,刘铭传被加授兵部尚书衔 [67]。三月,清廷命他负责“帮办海军事务” [68]。同年,刘铭传因通商口岸税务问题上与外商交涉及基隆煤矿招商承办等事,遭到顽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对和清廷的严厉申斥,忧病交加,被迫向清廷提出辞呈。次年三月,清廷准其辞职开缺 [69]。刘铭传怀着忧郁之心乘船离开他苦心经营七年之久的宝岛,回到家乡。 [42]
光绪十八年(1892年),刘铭传携妻儿到六安九公山的刘新圩隐居。 [71]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作战不利。在李鸿章的举荐下,清廷屡次要求刘铭传入朝陛见,意图起用他统军抗击日军进犯,但刘铭传因病重而无法成行。 [70]不久,《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刘铭传悲愤交加、坐卧难安,病势加重,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2025-08-07)凌晨1时在六安刘新圩病逝。 [4] [41] [42] [71]据说,刘铭传死前还面朝东方高呼:“苍天啊,还我的台湾!” [16]清廷闻知其讣讯后,发上谕褒奖,加赠太子太保,“照巡抚例赐恤”,“准其于立功处所建立专祠”;又授刘铭传长孙刘朝仰为员外郎,其子副贡生刘盛芸为举人、附贡生刘盛芾“以员外郎用”。 [10]不久后,清廷赐刘铭传谥号为“壮肃”。 [29]
主要影响
播报编辑
军政建树
刘铭传在台任职期间,丈田清赋、筑炮台、办铁路、开煤矿及设学堂等,对台湾的开发作出巨大贡献 [41]。其具体举措见下文。
- 建制强兵
光绪十三年(1887年),刘铭传奏准新的行政区划方案,把台湾政区由二府三厅八县扩大为一州、三府、四厅、十一县,以便于行政管辖。 [42]这一举措,基本奠定了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11]
为了防患于未然,刘铭传十分重视海防建设。战争结束后,他就集中精力,通盘考察台湾海口防务,先后在基隆、沪尾、旗后、澎湖等地修建了十座新式炮台,购买轮船兵舰,改变水师无船的状况。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起,他在台湾创办军事工业,办起了机器局、军械所、火药库等,自制枪炮子弹,能做到“制出枪子,能与外洋来者无二也”。 [42]
- 清赋增收
光绪十二年(1886年),刘铭传对全台土地进行了一次彻底清丈,查出隐匿私田上百万亩,加上新开垦的土地,使台湾耕地面积达到四百万亩。光绪十四年(1888年),他又令清赋局制定“减四留六”的田赋政策,年征田赋银从十八万三千两猛增到六十七万两。 [42]这为台湾的近代化建设提供了资金基础,台湾刚建省时,经费不能自给,需要中央的财政补贴和福建的协饷每年共八十万两白银,经过刘铭传的整顿,五年后就取消了福建的协饷,并且不要中央财政的补贴了。 [11]
- 抚番兴教
高山族是台湾土著居民,被历任清朝官吏视为“番民”,颇受歧视。为了消除民族隔阂,刘铭传到任后,遂将“抚番”列为治台要政。他组织了抚垦总局,下设十个分局,自任抚垦大臣,开山“抚番”。修筑了从彰化到水尾等三条进山公路,令地方官、通译和官军一同入山劝化。有歧视、虐待“番民”者,严加责罚。台南副将潘高升残杀无辜“番民”,刘铭传即抗疏弹劾,要求严惩。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全台有五百个番社,近十万名土著居民“归化”,还并垦农田数十万亩。此外,刘铭传指示各地兴办“番学堂”。教高山族同胞识字知礼,改掉旧习。 [42]
除“番学”外,刘铭传还在各地开办书院、儒学、义学、官塾等教育场所,尤其是仿效西方创办了新式学校——西学堂,开设英文、法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等课程培养新型的管理和技术人材。台湾出现“文风蒸蒸日盛”之局面。 [42]当刘铭传被迫离开台湾以后,他把朝廷历年来给他的养廉银和赏银,都留在了台湾的西学堂和番学堂。 [11]
- 振兴殖产
刘铭传认为,台湾欲“自强自富”,必须迅速“振兴殖产,招徕工商”。为此,他大力兴力、民用工业企业,如伐木局、煤务局、煤油局、招商局、电报局、蚕桑局等,积极鼓励商人在台湾经商。刘铭传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台北特设商务局,同年又在新加坡设分支机构招商局(通商局),招募华侨商股,并将所募股金定购十艘轮船,成立了轮船公司,与外国商轮展开竞争。 [11] [42]
光绪十三年(1887年),刘铭传提出要在台湾招商承办铁路,对矿业、樟脑业、硫磺等业,力主商民集资经营而官府予以奖掖,其中最著名的是基隆煤矿。对应运而生的商办工厂、企业,刘铭传都“乐于资助”。 [11] [42]
刘铭传还致力于发展对外贸易,注意利用外国资本,曾经提议由英商承办基隆煤矿。并奖励茶、糖、樟脑、硫磺生产,允许这些土特产出口,与外商争利,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光绪十五年(1889年),台湾仅樟脑出口一宗,就获白银八万五千余两。 [11] [42]
- 建设交通
光绪十四年(1888年),刘铭传下令在台湾架设了台北到福州、台湾到澎湖的海底电缆,架设台湾南北的电线。从此,台湾与大陆电讯畅通。刘铭传在此基础上设立了电报总局。他还仿效外国邮政通信的先进办法,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台北设立邮政总局,发行邮票,传递邮件,取代了旧式驿传铺递的落后方法,使台湾“省内省外瞬息相通”。 [11] [42]
刘铭传认为,修铁路不仅对加强海防有重大意义,而且可以“繁兴商务,鼓舞新机”,提议修建台湾铁路。1886年10月,他委令派驻新加坡招商局的官员招股集资,并拒绝了英国旗昌洋行愿意承办铁路的要求。他认为,铁路是国家“血脉”,断不能听任外人垄断。光绪十三年(1887年),刘铭传在台北设立铁路总局,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担任设计、测量工作。经过将近四年的艰苦施工,台北至基隆段铁路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竣工通车。台湾铁路是中国自行集资、自行兴建、自行控制的第一条铁路。 [11]
总之,刘铭传治台七年,是台湾开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几年,台湾全省的年收入由过去九十万两猛增到三百余万两,对外贸易也一直居出超地位,到光绪二十六年(1890年)达到三百六十三万两。这在台湾近代史上是罕见的。凡此种种,都明确地体现了刘铭传强烈的图强热忱和鲜明的爱国立场。 [42]因此,台湾学者称刘铭传为“理台政治家第一人,其功业足与台湾垂不朽矣”!有学者称他为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 [15]
文学造诣
刘铭传出身寒微,但一心向学,喜好诗文,并把他的所感所悟用诗歌形式记录下来,创作了许多清新质朴、含蕴隽永的作品。 [74]《大潜山房诗钞》《刘壮肃公奏议》《盘亭小录》等文稿,展现了他的深邃见解和豪迈情怀。时人称刘铭传“少耽呤事”“才兼文武”。著名诗人陈衍称其诗“偶对甚整”“体近乐天”。由此可见,刘铭传具有很深的文学底蕴。 [65]
历史评价
播报编辑
曾国藩曾致信刘铭传,称赞道:“北军一役,首尾三年。运河之守,自君建之;任逆之歼,自君谋之;追剿数省,惟君最劳而且速;大捷数次,惟君最劲而且精;甚至波折迭生,惟君始终不挫;孱军滥竽,惟君侃直不阿。卒能扫除剧寇,成此奇勋。虽劳浮于赏,中枢或不深察,而全功出于阁下一人,则远近皆知。虽豪侠肝胆举世或不尽闻,而英谋伟略则妇孺皆知。寻常名位,万不足歆动阁下之心,而彼苍玉成豪杰了此一大快事,则阁下未尝不可自慰自庆也。” [64]后来,他又为刘铭传的《大潜山房诗钞》作题语,说:“省三用兵,亦能横厉捷出,不主故常。二十从戎,三十而拥疆寄,声施烂然,为时名将。惟所向有功,未遭挫折,蔑视此虏之意多,临事而惧之念少。若加以悚惕戒慎,豪侠而具敛退气象,尤可贵耳。” [75]
李鸿章在光绪九年(1883年)对清廷称赞刘铭传道:“窃查刘铭传智略勇干,度越诸将,从前剿办粤捻各逆,战功最著,平日究心史事时务,见畿敏决,才识过人,若令独当一面,寄以边防重任,于操纵控驭机宜必能措置裕如,其威望亦可使远人慑服。” [44]
吴汝纶:
- ①男儿三十成名将,神勇真如扫箨风。杀贼酬恩等閒事,手封京观不言功。 [47]
- ②旌幢曜曰压淮淝,平贼新归慰梦思。父老争先迎马首,将军假沐岂多时。 [48]
- ③名在淩烟身在野,知公勇退本良图。君王近日方尝胆,漫载西施入五湖。 [49]
- ④昔游梁宋拜前旌,许我能追定远名。近识孟坚初入幕,燕然伫看勒新铭。 [50]
- ⑤是淮军杰出奇才,龙性难驯,休沐辄寻黄石约;与国家规宏大业,刍言谬采,入朝曾草皂囊封。 [51]
朱孔彰:
①公性强力,多谋能断。部下将士精锐善战,纪律严明,尤为淮军之冠。 [63]
李振唐:
- ①妇孺皆能识姓名,生平威德冠寰瀛。及身自足传千古,革面交传震八纮。黑白力为持大局,东南从此有长城。兰风竹雨含濡遍,凿齿雕题尽向诚。 [52]
- ②盗弄潢池可若何,羲轮曾返鲁阳戈。修名日懋丹心老,故垒春深白骨多。四海苍生皆衽席,一军赤帜斩蛟鼍。至今薄海安耕凿,柱石勋名已遍歌。 [52]
- ③沧海无波圣运昌,跳梁何事逞鸱张?雄心持节筹闽峤,壮志纡谟奠海邦。无奈形情同鬼蜮,况当兵甲是仓皇。民心国体深维系,谈笑从容靖佛郎。 [52]
- ④泛海曾从赤嵌来,得瞻鼎力扩全台。火车路远风轮疾,银电光分夜市开。骏业岂惟酬素志,鸡林久已播诗才。鲰生得仰龙门度,献策深惭属菲材。 [52]
裴景福:
- ①中令勋名草木知,鲰生马下拜公迟。艰难孤掌筹边日,谈笑中原灭贼时。鹿耳门高无恶浪,鲈鱼乡近有归期。平泉暂傍青溪筑,六代江山共赌棋。 [54]
- ②鲸鲵鼓浪海天孤,南顾长城帝曰俞。事急边功思卫霍,时清文法困孙吴。扁舟范蠡金应铸,痛哭长沙泪欲枯。龙性由来驯不得,江湖浩荡白鸥俱。 [55]
- ③二十四史搜寻遍,人物如公抗座难。帝锡弓弧清海甸,天留将帅镇骚坛。问年奇福优公瑾,望眼苍生属谢安。玉几忧勤心膂少,东山风月几盘桓。 [56]
- ④閒云欲雨捲难舒,满眼青山未赋初。穷鸟竟蒙掘罗网,卧龙今见伴樵渔。黄河北上瞻枢密,夷使南来问起居。争奈烽烟侵屐齿,希文后乐近何如。 [57]
陈衍:
- ①蜡炬谈兵幕府秋,刘虞残客老田畴。可怜谁卖卢龙塞,桑海茫茫万事休。 [58]
- ②威名北府似牢之,淝水能驱百万师。别有骑驴湖上意,秦淮桃叶渡江时。 [58]
- ③万里封疆久寂寥,筹边谁复李文饶。休言将帅思鼙鼓,台阁于今亦续貂。 [58]
- ④淮军猛将有壮肃,转战江表功曰多。 [59]
丁宝濂:“海氛骚动寇东瀛,诏起将军斧钺征。柱可擎天悲末劫,戈难返日坏长城。六年未了生前事,三郡空传身后名。惆怅大潜山下路,英魂凭吊不胜情。” [53]
林朝崧:“乾坤东港谁家地,金碧楼台笼海气。日浴咸池水尽红,珊瑚万树鲛人泪。当日仙洲筑将坛,淮南丛桂忆刘安。雷声千里开驰道,铜柱萧萧影尚寒。灿烂黄金新世界,等閒掷过恒河外。空费经营一片心,弯弓六载扶桑挂。万事人间总可哀,骑麟被发莫归来。匆匆海底扬尘后,闻说昆明亦劫灰。” [60]
陈瑚:“忆昔甲申岁,法夷寇南瀛。公自平发逆,久叹髀肉生。英雄乘时势,系越更请缨。四郊刁斗急,虎帐夜不惊。胜败乃常事,深谋功竟成。遂令彼金人,畏惧岳家兵。莫云修武备,海岛便升平。百年开草昧,政教未风行。凶番赖以抚,田赋赖以清。汽车行陆舟,电火不夜城。顽民忽梗化,揭竿辍芸耕。即为尧舜民,宁免租税征。处士亦横议,时作不平鸣。用夷以变夏,毋乃妄讥评。斯人已不见,治绩犹分明。创始畀后人,文献有馀荣。斜日登大墩,古城址已倾。岿然北门楼,寄我古今情。” [61]
连横在《台湾通史》中称赞刘铭传“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倡淮旅,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实创中国未有之奇” [18] [38],还说道:“台湾三百年间,吏才不少,而能长治立策者,厥维两人:曰陈参军永华,曰刘巡抚铭传,是皆有大勋劳于国家者也。永华以王佐之才,当艰危之局,其行事若诸葛武侯。而铭传则管、商之流亚也,顾不获成其志,中道以去,此则台人之不幸。然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矣!” [11]
赵尔巽等《清史稿》:“李鸿章创立淮军,一时人材蔚起,程学启实为之魁,功成身殒,开军遂微。铭军最称劲旅,树军、盛军、鼎军亦各骖靳。……刘铭传才气无双,不居人下,故易退难进。守台治台,自有建树。” [17]
日本学者稻叶君山在《清朝全史》中评价道:“(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是清末洋务运动中比较具有时代眼光、革新思想和实干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他任职巡抚的六年(1885~1890年)中,对台湾的国防、行政、财政、生产、交通、教育,进行了广泛而大胆的改革,全面推进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使台湾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次自强新政是清朝统治台湾200年中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次改革。” [86]
柴小梵:“咸、同名将,(刘)壮肃及张勤果公曜、蒋果敏公益澧,皆以材武积功,膺专阃,历疆帅,初皆不学,而其后诗文,皆裒然成集。……果敏(蒋益澧)之《芗泉遗稿》,则可与壮肃(刘铭传)之《大潜山房诗钞》相配,皆铜琶铁板之音,人杰也。” [87]
钟康模:“他力疾任事,呕心沥血,为国为民寻求富强之道。在当时封疆大吏中,他是一个比较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责任感的人。刘铭传为保卫和建设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洒下了鲜血和汗水,在台湾省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42]
轶事典故
播报编辑
常州获宝
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刘铭传率部占领常州后,住在原太平军将领陈坤书的护王府。一天夜里,刘铭传听到院子里有金属撞击之声,急呼亲兵到院中搜查,结果发现是马笼头上的铁环撞击马槽发出的声音。他命亲兵将马槽移开并刷洗干净,这才发现原来是一个铜盘,上面还有蝌蚪形的文字。后经人鉴定,这个铜盘叫“虢季子白盘”,是西周时期的宝物。刘铭传自然十分高兴,告诉家人妥善保管。后来刘铭传回乡养病(原拟三个月,实际赋闲十三年),各地名士纷纷慕名参观此盘,刘铭传也很是得意。
这个消息被酷爱古文物的帝师翁同龢知道了,他赶紧派人游说刘铭传,说愿以重金购买,结果被刘铭传一口回绝。后来,翁同龢又派人向刘铭传表示双方结好之意。刘铭传还是谢绝了这种好意,却因此惹恼了翁同龢,为其以后的官场生活埋下了祸根。 [12]
陕西督军
清廷派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并督办陕甘军务,镇压当地的捻军和回民起义。同治八年(1869年)十二月,回民起义军击毙左宗棠爱将刘松山,一路南下。慈禧太后急命李鸿章入陕督办军务。左宗棠唯恐李鸿章抢功,指使手下奏报陕西“匪患”已经肃清,则李不必西来。李鸿章也不想自讨没趣,因此派刘铭传前往。左宗棠对此也深表不满,不愿刘铭传插手其中。刘铭传自然对左宗棠的阻挠也不满,此时又接到西太后命令他随时密报左宗棠军情的密旨,因而对左宗棠上奏不实之处予以揭露。左宗棠得知内情,与刘铭传交恶。后来刘铭传到台湾督办军务时,左宗棠进行报复。 [12]
将计就计
据说法国人得知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的消息后,决定在海上谋害他。刘铭传表面上装得非常害怕,征调了不少水师船只保护自己。到了上海后,更装得畏畏缩缩,使法国人误认为他不敢到台湾去督师。正当法国人放松警惕的时候,刘铭传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早已微服坐船前往台湾了。 [15]
人际关系
播报编辑
家世背景
刘家世代务农。刘铭传的父亲刘惠,母亲周氏,生有六子,刘铭传最幼。 [4]
妻子后代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妻子 | 程氏 [71] | 大刘铭传六岁。 |
孙女 | 刘氏 | 嫁孙树人。 |
孙女婿 | 孙树人 [81] | 孙立人堂兄。 |
四世孙 | 刘文玙 [83] | —— |
刘肃曾 [85] | 刘学馥之父,向国家捐赠“虢季子白盘”。 | |
五世孙 | 刘学亚 | —— |
刘学宣 [82] | 担任安徽省刘铭传研究会会长。 | |
刘学尧 [83] | —— | |
刘学馥 [85] | 20世纪90年代,刘铭传家族访问台湾第一人。 [84] |
后世纪念
播报编辑
墓葬
刘铭传逝世至2011年的115年间,他的遗骨曾历经六次搬迁。2025-08-07,刘铭传遗骨在其家乡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大潜山安葬,海峡两岸上千名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及刘氏嫡系后裔、刘氏族人等来宾参加了安葬及公祭仪式。 [22] [38]安徽省肥西县政府斥资在大潜山北修建了刘铭传墓园,刘铭传遗骨就安葬在这座墓园内。除了此次在肥西县的安葬外,刘铭传的一部分骨灰还将安葬在台湾。 [37]
建筑地标
海峡两岸人民为缅怀刘铭传的功绩,以他的姓名命名了不少建筑物和场所。在中国台北市有铭传大学、铭传小学,台北新公园里有大潜亭和刘铭传塑像,在基隆市有铭传中学、刘铭传路。在安徽省肥西县有铭传乡、铭传高中、铭传初中、刘铭传纪念馆,在合肥市有铭传路,在合肥师范学院有刘铭传学院。 [36]
此外,在台湾淡水炮台遗址有刘铭传题字“北门锁钥”,在基隆有刘铭传修建铁路时开凿的狮球岭隧道。在大陆的安徽省肥西县有刘铭传故居 [20]、刘铭传纪念馆 [1]和其参与创建的肥西书院,在巢湖姥山文峰塔有刘铭传题字“中流一柱”,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着刘铭传珍藏过的西周青铜器虢季子白盘。 [36]
护卫舰
2016年6月,中国台湾向美国购买二艘佩里级护卫舰,派员赴美接舰,规划,未来两艘护卫舰将命名为“铭传”与“逢甲”,纪念清末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与抗日名将丘逢甲。 [23]2018年11月8月,“铭传(PFG-1112)”、“逢甲(PFG-1115)”在高雄左营军区举行成军典礼。 [24]
纪念活动
2015年9月,“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刘铭传故乡安徽省合肥市举办。 [33]
2025-08-07,“2023海峡两岸祭拜刘壮肃公活动”在安徽合肥刘铭传墓园举行,来自海峡两岸200余位各界人士参加。 [35] [39]
2025-08-07,为纪念刘铭传诞辰180周年,海峡两岸暨港澳书画名家作品展(巡展)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 [78]
2025-08-07,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举办“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40周年纪念活动”座谈会。 [80]
2025-08-07,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40周年活动在合肥举行。活动以“传承铭传精神、深化交流融合”为主题,国台办及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台胞代表、刘氏宗亲等约300人参加。 [89]7月25日,纪念台湾建省及首任巡抚刘铭传抚台140周年系列活动,在位于福建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办。“刘铭传史迹展”和“纪念刘铭传抚台140周年名家书画展”同步开展。 [90]
组织机构
安徽省有以刘铭传的名字命名的“安徽省刘铭传研究会”“合肥市刘铭传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 [39]
艺术形象
播报编辑
文学形象
戏剧形象
影视形象
史料索引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