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设置山南西道防御守捉使。 乾元二年(759年)另设兴、凤二州都团练守捉使,治凤州。 上元元年(760年)升山南西道防御守捉使为山南西道观察使,治梁州(今陕西汉中南郑区东)。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三月,升山南西道观察使为节度使[1],下辖梁州、洋州、集州、壁州、文州、通州、巴州、兴州、凤州、利州、开州、渠州、蓬州,共十三州,治梁州,寻降为观察使。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升山南西道观察使为节度使,仍旧领梁、洋、集、壁、文、通、巴、兴、凤、利、开、渠、蓬十三州。 兴元元年(784年)升梁州为兴元府,山南西道节度使兼兴元尹,增领果、阆、金二州,文州改隶西川节度,共领十五州,治兴元府[2]。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升兴、凤二州都团练守捉使为防御使,治凤州。分置武定军节度使于洋州。 二年(886年)升兴、凤二州防御使为感义军节度使。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阆州、果州改隶武定军节度使。 天复二年(902年)八月,山南西道节度使李继密投降王建,山南西道入王建控制之下。 天祐二年(905年)山南西道节度罢领金、巴、渠、开四州,蜀王王建置金州团练观察使,裁撤巴州房防御使,以渠、巴、开三州隶属金州观察使。 三年(906年)通州改隶利州节度使。 分兴州、集州、壁州置兴文节度使。至此,山南西道节度所领仅存兴元府(梁州)。 五代
山南西道自唐末天复二年后受王建控制。三年,王建进封蜀王。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王建称帝,山南西道与西川、武德、武信、永平、武泰、镇江、武定、天雄、武兴、昭武共十一节度为前蜀,改山南西道节度使为天义军节度使,随即改回原名。后又改称山南节度使。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十一月,后唐郭崇韬灭前蜀,山南节度入于后唐,仍称山南西道节度使。 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废武兴军节度,再次以凤州、兴州、文州隶属山南西道。 宋朝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宋朝灭后蜀,宋沿置山南西道节度,治梁州,又称汉中郡、山南西节度。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罢废节度使统辖支郡,山南西道节度使成为或武职、宗室之官阶、遥领之虚衔。 至道三年(997年),升置兴元府,山南西道节度仅为兴元府之别称。 唐
后唐
后蜀
张虔钊 孙汉韶 李廷圭 安思谦 韩保贞 王昭远 后汉: 刘承勋(山南西道为后蜀境,遥领)
南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