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 名
- 张虔钊
- 字
- 化机
- 谥 号
- 温穆
- 所处时代
- 唐末五代
- 出生地
- 辽州榆社
- 出生日期
- 883年
- 逝世日期
- 2025-08-06 [55]
- 逝世地
- 兴州
- 效力政权
- 后唐(晋国)→后蜀
- 官 职
- 检校太师、中书令,赠太子太师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早年经历
张虔钊年轻时骑射出众 [23],历事晋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以武勇著称,曾在李存勖“以偏师取镇阳”的战役中率骑兵为前锋,“屡挫贼锐”,随李存勖攻取镇州(治今河北正定)。 [7]他在晋国初为牙校 [21],至天祐十七年(920年)时已累升至右突骑军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 [22]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史称后唐庄宗。张虔钊被授为右突骑守阙指挥使、兼随驾马步军都军头、检校右散骑常侍。他随灭后梁有功,在李存勖在位期间加衔累升至左散骑常侍、检校工部尚书,并获赐功臣称号。 [24]
积功建节
同光四年(926年),张虔钊随大将李嗣源(李克用养子,时为后唐首将蕃汉马步总管)到魏州(治今河北大名)镇压邺都兵变 [25]。李嗣源却在随征禁军的劫持下,与变兵合流,攻回洛阳,结束了李存勖的统治,随后被群臣、诸将拥立为皇帝,史称后唐明宗。 [26]张虔钊因“有将帅才”,被擢升为随驾亲军(一作护驾亲军 [8],应隶属后唐禁军)都指挥使,领辽州刺史,后改领春州(治今广东阳春)。 [18]他在次年(927年)又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并获授“竭忠建策功臣”称号。 [27]
天成三年(928年),张虔钊升任郑州防御使。 [30]不久,义武节度使王都勾结契丹,在定州叛乱。王晏球被拜为北面行营招讨使,讨伐王都,并在嘉山(在今河北曲阳西)大破契丹援军。 [31]张虔钊时为行营兵马都监,也参与了嘉山之战 [9],“进讨契丹,杀伤甚众”,随后与诸将一同围困定州。 [17]当时,王晏球认为定州防守坚固,欲放缓攻势。张虔钊却急于立功,和偏将朱弘昭不断催促王晏球加紧攻城。王晏球“不得已而进兵”,结果不但无功而返,还折损了三千士卒。 [34]
天成四年(929年),王晏球终于攻破了定州,王都自焚而死。 [28]张虔钊因随军平乱有功,建节为横海军节度使,镇守沧州,并进授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封清河县子。 [29]他在长兴元年(930年)又移镇徐州 [10],改任检校太保、武宁节度使,次年(931年)时再改检校太傅、凤翔节度使。 [32]
长兴三年(932年),张虔钊改任山南西道节度使,仍为检校太傅,加授特进,次年(933年)再加同平章事衔,兼任西面马步军都部署,获授“耀忠匡定保节功臣”称号。 [33]不久,李嗣源病逝,其子李从厚即位,史称后唐闵帝。 [11]
败投后蜀
应顺元年(934年),张虔钊被加授检校太尉。 [38]当时,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在凤翔举兵叛乱。唐廷乃以西京留守王思同为主帅,又调张虔钊以及护国军安彦威、武定军孙汉韶、彰义军张从宾、静难军康福等五镇节度使,共讨李从珂。 [39]孙汉韶进抵兴元(山南西道治所,在今陕西汉中),与张虔钊同议进军。张虔钊让孙汉韶留守兴元 [40],自率所部军赶赴凤翔前线。 [36]
张虔钊很快便进抵凤翔,与王思同等部唐军会师,大举攻城。凤翔守备力量薄弱,东西关城接连失守。当时,张虔钊负责主攻城西南,却因急于求功,命人持刀刃驱逼士卒攻城,结果导致士卒倒戈。其部将杨思权趁机投降李从珂 [41],各部士卒随后纷纷弃兵而降。唐军由此大溃。 [35]李从珂乘胜反攻,很快便攻入洛阳,废杀了李从厚,夺取帝位,史称后唐末帝。 [13]
张虔钊在凤翔之败后逃归兴元,后因李从珂即位而心怀不安 [42],于是和孙汉韶一同向割据蜀地的后蜀政权请降。 [37]他们在蜀将张业率兵接应下,举族迁往成都。后蜀则趁机夺取了后唐的山南之地。 [48]当时,后蜀高祖孟知祥欣喜若狂,将张虔钊、孙汉韶的来投之举与陈平归汉、许攸投曹相提并论,声称得此二人“若生两翼”。 [43]他仍以张虔钊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让其归镇兴元,并加同平章事,赐号安时顺国全节功臣 [49]。但张虔钊力辞不受。 [44]
张虔钊后来在后主孟昶继位后,仍深得重用,或出藩领节镇(昭武军节度使、宁江军节度使),或入朝统禁军(左、右匡圣马步军都指挥使)。其加衔也累升至检校太师 [14]、中书令,赐号匡国奉圣叶力功臣。 [45]
北征及病逝
主词条:后蜀攻后汉关中之战
广政十年(947年),后晋被契丹所灭。后汉随后立国,并趁契丹北撤而入主中原,一时无暇顾及关中、陇右等地。后蜀趁机出兵陇右,控制了四州之地。张虔钊则以山南西道节度使出镇兴元,伺机进取关中 [19]。当时,镇守长安(治今陕西西安)的晋昌节度使赵赞遣使向后蜀请降。孟昶遂于当年十二月命奉銮肃卫都虞候李廷珪出子午谷(在今陕西西安南)以援长安,接应赵赞,同时遣使去招降凤翔节度使侯益。张虔钊被任命为北面行营招讨安抚使,与副使何重建、都虞侯韩保贞共领兵五万,分别自散关(在今陕西宝鸡)、陇州(治今陕西陇县)出兵,对凤翔施以武力威胁。侯益遂投降后蜀。 [50]
广政十一年(948年),后汉命大将王景崇领兵经略关中。 [46]赵匡赞、侯益又重新归顺后汉。李廷珪已将至长安,闻讯忙引兵回撤。当时,张虔钊虽已兵至宝鸡,但因“势孤不可深入”,只得也率军回撤,却被王景崇率军追败于散关,麾下将卒四百余人被俘。 [47]他败退至兴州(治今陕西略阳),因功业不成而愤恨成疾,不久病逝,终年六十六岁。 [20]孟昶为此辍朝三日以示哀悼,派员专程到兴州护送其灵柩回成都,并追赠为太子太师,赐谥号温穆。 [54]
主要影响
播报编辑
后唐时期:张虔钊参与了晋国平定镇州、攻灭后梁的战争。后唐建立后又参与镇压邺都兵变,讨平王都叛乱,先后镇守沧州、徐州、凤翔、兴元等地,又与王思同等军征讨凤翔叛乱。 [7] [9] [17] [25] [29] [32-33] [35] [39]
后蜀时期:张虔钊和孙汉韶在凤翔兵败后,投奔后蜀,使得后蜀得到了山南、武定两镇之地。 [37] [48]他在广政十年(947年)时又领兵攻略关中,一度迫降了凤翔节度使侯益,进兵至宝鸡。 [47] [50]
历史评价
播报编辑
胡三省:① 张虔钊不知鉴定州之事,其后急攻凤翔,以致败国,身为亡虏,其误明宗之社稷多矣。 [52]② 孙汉韶、张虔钊同以梁、洋降蜀,蜀以节镇授之。孙汉韶赴雅州,而张虔钊固辞不赴梁州者,无面目以见梁州人士也。 [53]③ 张虔钊盖不知可否,不度利钝,而急于求功之人,观其攻王都于定州,攻潞王于凤翔,皆急于求胜而败可知已。 [16]
轶事典故
播报编辑
贪婪
张虔钊镇守沧州时曾因大旱而开仓赈济百姓,得到了皇帝的嘉奖。但他在后来秋收时却又加倍征收赋税,以弥补赈灾的损失。朝中清议为此都鄙视于他。 [12]
张虔钊在归顺后蜀后,仍旧非常贪婪,常夺人产业,引起了蜀人的怨愤。 [37]
好武
张虔钊年轻时曾被父亲张简教以诗词,但他却道:“五七言诗何如五七赤矛!” [51]
人际关系
播报编辑
史料索引
播报编辑
后世纪念
播报编辑
- 墓葬
张虔钊墓于1977年在四川成都市金牛区保和公社(现为成华区保和街道)“天鹅抱蛋”处被发现,是一座大型多耳室券拱砖室墓,由阶梯式墓道及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墓中出土有棺床一座及墓志一方、买地券一方。棺床为红砂石须弥座式,长约6.9米,宽3.6米,高0.82米;床身四周有十六个长方形柱子,每边各4个,均刻力士像;柱子之间嵌镶壸门,共计16方,刻有马、狮、羊、鹿、貘、獬豸、麒麟等像。墓志志石为正方形,边长100厘米,厚15.5厘米;志盖刻有篆文“大蜀故赠太子太师赐谥温穆清河郡张公墓志铭”,共4行20字;志文楷书,由王文祜撰文,共43行,满行55字。买地券券石为长方形,高62厘米,宽46厘米,厚8厘米;券文楷书,共19行312字。 [1-2]